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在乡间路上传递爱心——下乡扶贫工作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04 14:01:41
在乡间路上传递爱心——下乡扶贫工作心得体会[本文共1649字]

2018年末,当我接到镇政府分配的“下乡扶贫”这个新工作时,心里既是欣慰,又有忐忑。欣慰的是我有幸踏入了“脱贫攻坚战”的队伍,可以跟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一起肩并肩,参与实施党中央提出的这个重大战略。为建成“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出一份力,做一点微薄的小事,内心深感自豪。担心的是不能按时按标顺利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拖党中央的后腿。

周末,我驾着自己的爱车“小黑”奔向目的地——大蚌村卡路组。穿过集镇,进入崎岖蜿蜒的乡村小道,虽然车速变得缓慢,但路面牢固平坦,均是水泥路,应该是扶贫政策带来的成果。“小黑”在小道上平稳的穿梭,一阵清风徐来,抚摸着我的脸颊,一种清新怡人的乡村气息浸入心间,令人心旷神怡。

不一会,我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淳朴的乡间水墨画。峻峭挺拔的青山,清澈如镜的小溪,冉冉升起的炊烟,宽阔的梯田,真是美丽的田园风光。

来到张大哥家,我向他们一家人说明了来由,一家人很是热情,既是请坐端茶,又是拿来农产小吃。我跟他们拉起了家常,从张大哥的口述中,我了解了他家的境况。原来张大哥家有五口人,三儿子和小儿子在外省打工,两老夫妻带着孙女在家种地。致贫原因是二儿子从小体弱多病,童年就患膀胱炎,做过大手术,长大后又患肾衰竭。先后医药费花了几十万。成人后虽自立门户,但没有成家立业,生活和养病费用一直都是一家人支撑帮助他。好在一家人有吃有住,有劳动力,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唯一缺的是钱。

在回来的途中,我思绪万千,是残酷的病魔让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让他们一家生活变得拮据,迫使他们一直在生活线上挣扎。作为他们的帮扶人,我深知责任重大。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改变他家的经济状况?怎样才能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一连串的问题陷入了我的脑海中。

“扶贫先扶志”。为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我结合张大哥家的实际情况给他家拟定了一份发展经济计划书。一是年轻人继续在外务工,因为发达地区打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二是调整土地产业种植,出种植传统的玉米稻谷保证有粮食吃外,大面积种植薏仁米和花生两种经济作物,这两种经济农作物适宜当地气候,价格可观,好销售;三是做好长远规划,在贫瘠的山地种花椒、桃李等经果林,让今后有新的收入;四是积极争取政府的各种优惠补助;五是农闲时二老在当地做些零工填补生计。

第二次到张大哥家走访,我把这份计划书拿去跟他商讨,他看了觉得可行。尤其是在调整种植项目方面我们交流了很多各自的看法,包括气候状况、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和价格等因素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二年春,张大哥按照我给他的计划书对一家人作了安排部署,一家人各司其责,不惧劳累,辛勤耕耘,奋战在各自的“战线上”。空闲时,我还经常联系远在他乡打工的两个年轻人,教育他们在外打工不容易,背井离乡,珍惜这份辛苦的收入,勤俭节约,善于吃苦耐劳,争取更多的收入改变家境。

盛夏时节,正是庄稼长势最旺盛的时期,琼随张大哥来到田间地角,看着枝叶茂密的薏仁米和花生禾苗,张大哥的嘴角露出了希望的微笑……

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日丽,湛蓝的天空下,一片金黄的庄稼在微风中飘摇。张大哥家的薏仁米禾苗似乎在向外面招手,饱满的薏仁米籽粒像一串串玉珠,好不惹人喜爱。张大哥微笑着说“看来今年收成不错”。

丰收是推动前进的动力。两年来,张大哥继续种植薏仁米和花生经济作物,均获得了可喜的收入。一家人勤奋上进,团结齐心,加上党的扶贫政策的补助,不但偿还了债务,生活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逢年过节一家人都换上了新衣服,餐桌上的饭菜也丰富了,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在扶贫路上,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是义务,也是我们了解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机会,和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牵挂,能够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能够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情谊,能够为他们带来改变生活现状的精神动力。

在扶贫路上,虽然山路崎岖,蜿蜒险峻,有时冒雨顶寒,披星戴月,身心疲惫。没有周末假日的闲情雅致,无享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但我始终步伐坚定,风雨无阻,收获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满满的感动,以及那份乡村情怀。那淳朴的乡间气息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张大哥家的生活时常牵动着我的心,虽然与他们相识短暂,无缘无亲,但我们相处融洽,真诚相待,彼此像亲人一样关心着。

扶贫工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困难群众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扶贫先扶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告诉学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理想可以

《在乡间路上传递爱心——下乡扶贫工作心得体会[本文共164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