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行政学说史—读书笔记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书随想
姜永熹
我所读的是丁煌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西方行政学说史》,颇有所感,故将一些想法记下与大家分享。丁煌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将西方行政学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也就是从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发展历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1865—19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
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这种行政生态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在任何时候如果社会的组织规则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权力的制衡。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提出这一观点,就是想首先请读者明晰为何西方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南辕北辙、变形走样的根本原因。也请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中理论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其中差异,切勿生硬套入中国现实。
行政学的肇始便是将这三分转变为“政治—行政”二分。依威尔逊之言,“政治是‘在重在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也就是说,政治是在处理国家权力及主体间的关系,而行政则是在执行这种关系意志(国家意志)的结果。那么在这种分割方法之下,政体的核心构建就是围绕行政权力而构建。所谓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实际上就是行政一权的分割。这样的假设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掌握行政权力者重视有加而对其他的部门视而不见的根本回应。无论是“委托立法”还是“司法权力的先天不足”都是这个根源的表象而已。那么也就回应了,无论人们如何费尽心机的进行权力分割,权力总是向行政权集中的现象。
因此,行政就是对国家的管理。此处的国家包含政府也包括其他的正式组织。“管理”
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因此“管理”更多的是出现在存在竞争的经济领域。因此,最初行政学所引入的“科学管理”“一般管理”等都是最先从经济领域发端的。由此可见,布坎南并不是首次将经济学视角带入行政学的人。但是二者的根本却别在于,最初的行政学更多的是将视角放在了提高政府效率上,并不是完整的在审视行政学。而布坎南以及今天从经济学角度观察行政学的学者却是从政府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行政。否定了政府的完全公利性,承认政府也有自己的利益。突破了原有人们的认知,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与泰勒和法约尔不同,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是基于其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后的经验。众所周知,军队是必须有着极高效率的组织。因此,在韦伯创立科层制之后,行政方法也就逐渐适用一切组织。但是,军队的高效来自组织成员直接面对死亡的心理威慑和紧急情况下的万众一心。在生活中这种情况无法复制,也就不可能出现韦伯所设想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了。
中国古人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政治—行政”的清晰的二元分割随着学科的发展也被遭到质疑。巴纳德和西蒙等都将目光聚焦到了行政中最核心的一环——组织。他们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有严格的“政治—行政”区分,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决策”无时不在。但是在组织中的决策是微观意义上的决策,与国家决策有着本质区别。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仔细梳理行政学这100余年的发展就会发现,其所探讨的内容无非围绕着“理论—应用”这个核心。在行政学初创的时期,学者们探讨行政如何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为行政梳理自己的价值。“工具”也罢,“理性”也罢,都是对行政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其后,在专业或者按照丁煌的说法叫“正统”时期,学者们脱离了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视野,将行政研究推向具体、微观的方向。大家围绕着“人”、“单位”(组织)、“流程”(结构)等执行过程中的基本因素,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力求通过更严谨和科学的方式来得出普适性的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社会环境的变迁又催生着对于行政学新的理论探讨。科层制(官僚制)为基础的建立在一种自上而下进行管理的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国家面临着新的合法性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人们对于行政的宿命又提出的了新的看法和认识。“从统治到治理”、“从管理到服务”,首次将政府或可说是一切行政性组织对公权力的拥有打破。表面上看是行政学开始融合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诸多因素,实际上,是行政学的核心价值开始转变,就是走向大众,走向公民。这一切都体现了当代公民社会复兴的背景和国家权力削弱的现实。
第二篇:呼吸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肺癌是全球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以上。晚期nsclc患者总的生存率仍然很低。近年来nsclc临床研究的重点仍然是晚期nsclc的治疗,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 1 化疗
对于晚期nsclc患者,其治疗目的是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末rapp的研究表明晚期nsclc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优于最佳支持治疗。随后一系列著名的临床研究确定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的临床价值。90年代中期meta分析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化疗对晚期nsclc的作用。
1. 1 一线化疗 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目前仍然是晚期nsclc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ecog1594发表了4种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结果,总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达到33%、11%,与mip和ep方案比较显示出较好的生存优势。临床研究证明以新药联合铂类的两药联合方案优于新药单药,能提高缓解率近1倍,中位生存时间(mst)明显延长,因此推荐联合新药和铂类作为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关于化疗周期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公布的"不可切除nsclc的治疗指南"指出, 4~6周期的化疗已经足够。
1. 2 二线化疗 近年来有关二线治疗的临床研究,由于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数研究样本偏小,结果也各不相同。直至最近有关晚期nsclc的二线治疗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试验才开始试图确定二线治 ……此处隐藏7111个字……14年版
3、(美)斯坦利l.布鲁著,焦国华、韩红 译,《经济思想史》(原书第6版)
4、托马斯?孟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李琼 译
5、《试谈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思想》,王丽
6、《托马斯?孟贸易理论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启示》,曹华
7、《评价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姚莉
8、姚开建主编,《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第四篇:《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
《大卫·科波菲尔》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又一次阅读,也颇有感慨,觉得贯穿本书的是“人性”二字。文中出现了各式的艺术形象,但在我看来,这些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这些人的存在,不仅在19世纪,而且是当代。人性,不乏美好与丑恶。美好的人性,应被我们铭记,而不应被时代的变更而冲淡,我们更应去发扬它,让它主导整个人性。而它,对于我们的社会是极其有意义的。但那些丑恶的人性,则应被人禁锢,它不应被散播到社会上去,这不仅对我们的社会无任何意义,甚至还会拖我们进步的后腿。对于书的内容,几遍看下来,再加上对狄更斯身世的点滴了解,我觉得他似乎在与自传。描写了19世纪的英国种种的人情世故。书中的主人公是大卫,并以第一人称着手写作。大卫在未出生前父亲去世,8岁时母亲改嫁,继你严酷残暴,他姐姐也同样铁石心肠,不近人情,在大卫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不友善的人──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还有心怀歹意的无赖亚·希普。然而也不乏善良之人,有可爱的保姆辟果提,少言寡语的巴克斯,貌似严肃却菩萨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妇,有恬静温柔的阿格尼斯,还有最可爱的朵拉。
善良的保姆辟果提(她的形象在书中始终很高大,心灵美好)把年幼的大卫看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并成为大卫的好友。他们有时无话不谈,很亲近。辟果提的善良是自始至终的。心地永远是那么纯洁。她并不是在人们面前做作的一类人,她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于是我会联想到我们世上的某些人,虚伪的善良假惺惺。离不开的便是个利益,做的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我的利益会被损害吗,或是什么自私的目的能达到、完成吗?他们的心灵应该被修正,以辟果提的心灵的标准来修正。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斯提福兹的人不少。他很狡诈,他与大卫成为朋友,然后欺骗了大卫的朋友,他们一开始与人成为朋友时总表现出很绅士或很优秀的某些品质,其实,他们是有目的的。在迷惑了对方后,罪恶的目的、计划便开始了。利用对方的可靠的人情来做欺骗,当自己目的达成之后便溜之大吉,他们的人性是丑恶的,可恨的。
书中最令人痛恨的是尤赖亚·希普。在别人面前总表现得很卑微,似乎要博得别人的同情,他在任何时候都这样。其实别有目的,在成为威克菲尔的合伙人以后,他要让威克菲尔崩溃,使他沾上了酗酒的恶习,并挪用公款交试图吞掉威克菲尔的事务所。类似这一类人在商场上我想是不少的,他们总是以破坏别人聚敛财富为快乐。有时他竟然连最亲的人也要欺骗。在亲人面前他们又是多么成功,多么辉煌,但孰不知他是出卖了自己的人性才换取得的。在得到辉煌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罪恶。一般人我想是不会要这样的辉煌的。
说到书中的米考伯夫妇,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算得上是识事理的人(关于这点就不加说了)。忧的是他们总是不努力工作,期待转机的出现。即使在生活上贫如洗,并欠下一屁股债之后,仍旧不努力去工作,希望天上能掉下馅饼。我们现在米考伯式的人不乏很多。也包括学生,总认为学习无聊乏味,枯燥而且不认真学习,却渴望一个好成绩,明知是不可能的,但仍执迷不悟,他们的心灵侥幸占据了全部空间。或某些下海经商的人,总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不遇上 “转机”,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存在的客观原因,不努力工作,完美主义幻想着,并由此松懈下来,使自己崩溃。对自己并没有明确目标,或许确是有目标,但很简单:要遇到转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美好的人性,让缺憾的心灵弥补过来;而对于丑恶的人性,我们应坚决说“不”,并用美好的人性打败它。
第五篇:《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
利用空余时间我读了《大卫·科波菲尔》一书。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部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络设计的。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斯提福兹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翼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好 范文网www.)。如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至于对女仆辟果提的刻画,那更是维妙维肖了。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师,小说的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联珠妙语和夸张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评论家认为《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