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浅谈对职业学校精准扶贫及深度参与方式的思考

时间:2024-02-25 19:05:58
浅谈对职业学校精准扶贫及深度参与方式的思考[本文共4160字]

浅谈对职业学校精准扶贫及深度参与方式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在大力推进,取得一定的成效。由“物扶”向“扶智”和“扶志”的转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从服务精准扶贫工作中调查发现,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如何深度做好精准扶贫问题,值得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深度参与方式 研究

怀宁县职教中心坐落于怀宁县高河镇,属于省级职业学校。办学十几年来,规模与质量快速提升。目前共有43个教学班,在校生2000余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帮助贫困学子成材。

截至2019年秋季,怀宁县职业学校在校贫困生(含建档立卡和一般困难生)总数420人,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198人,一般困难家庭学生255人。2019年就读怀宁县中职学校的建档立卡的学生总数为183人,而我校接收其中的来自贫困家庭的适龄学生166人。在扶贫过程中,我们的扶贫方式在不断变化,由“物扶”向“扶智”和“扶志”的转变,由浅层次扶贫向深层次转变,由单一方式向深度参与方式转变。下面,我就谈谈对职业学校精准扶贫及深度参与方式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激活区域内经济活力的根本条件,是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素需求,是服务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

(一)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精准扶贫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宏观工程,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物扶”,更重要的是“扶智”和“扶志”。而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在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最艰难的任务也在农村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基础在于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需要推进脱贫攻坚由粗放式、分散式、单一式向集约化、精准化、整体化转变,实现由物质财富“输血式”向精神财富“造血式”人力资源开发转变,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它是精准扶贫的最佳最优路径之一。因此,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根本条件

精准扶贫不单单是解决贫困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当地人口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活力是解决区域内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经济活力的高低取决于生产者的知识水平、科技能力、职业素养等要素。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活力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支撑,而且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最根本条件之一。

二、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基本现状

据调查,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对象约5000多万人。排除其中过度老龄化及病残人口,也约存在3000万人。这部分陷入贫困境地的适龄劳动力往往是文化学历层次低、生产技能欠缺、无业率较高等显著特征。他(她)们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小康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从生产技能上看,由于生产技能欠缺,缺乏谋生手段,部分贫困人口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不思进取,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日常习惯懒散,缺乏进取心,无持家立业致富的心态。所以,对现有贫困适龄劳动力的教育精准扶贫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才会自主脱贫。对贫困家庭的孩子为解决以上各方面的不足,通过职业教育开展“扶智”和“扶志”的教育,提升学历层次,练就一技之长,解决就业、创业,达到脱贫致富。为此,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就我校扶贫情况得知:政府给予中职学校困难家庭学生每人每年困难补助2000—3000元,同时免除学费每人每年3000元,政府还有“雨露计划”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规定了学校按学费总收入的5%提取校内助学资金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困难家庭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能确保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过程。

二是国家对中职生就业政策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职业教育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首先学校努力转变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次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重视和加强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尤其加强对困难家庭学生就业观的培养,树立他们的劳动观、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可现实中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恰恰有部分困难家庭学生劳动观念不强,不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许是“穷人养骄子” 吧。从调查情况看,不仅是困难家庭的孩子,就一般中职毕业生就业来说:面临以下几个现实问题,就业年龄偏小,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技术能力不过硬,就业无优势,工资待遇低,导致就业不稳定。

三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岗位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新阶段,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技术新型人才,服务业也在不断跟进,中职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作岗位的要求,学历和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必要。

四是家长观念更加现实,也在与时俱进,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也在提高要求,一些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也是抱着进一步升学的想法而来的,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把中职学校只是当做一个升学的跳板,从目前看,最起码的专科毕业才是他们的意愿。

综上所述:若从根本上保证中职毕业生稳定就业、彻底脱贫问题,只有继续升学,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技术能力的训练,就业才有竞争力,创业才有希望,才能从长计议,才有可能脱贫致富,才会拔掉困难家庭的“穷根”。

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精准扶贫不同于传统扶贫,“精”在精密部署,统筹安排;“准”在准确判断,目标清晰; “扶”在智力,“扶”在主动造血。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精准扶贫的重要助力,也要结合精准扶贫的新意,从扶贫方式、扶贫对象以及扶贫时效三个层次,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主要途径。

(一)由物质扶贫到智力扶贫

从某种程度上讲,扶智比什么都重要,它是彻底脱贫的重要推手,也是阻断返贫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将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政府再多的物质与产业扶贫,倘若缺乏“智”这一关键因素,必然导致好政策无法落实到位,帮扶效果无法有效发挥。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优势资源,最大程度上推动精准扶贫释放巨大能量,确保把宝贵的扶贫资金和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激发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组建进出畅通、结构优化、动态管理、专兼职结合的“扶贫智库”,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咨询提供可选择的专家人选。入库专家由从事行业扶贫规划设计的资深人员和从事扶贫开发实践的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扶贫开发重大决策及其实施,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对重要扶贫规划和重点扶贫项目、财政扶贫资金整合等进行评审、论证,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评估脱贫攻坚责任、专项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适时公开发布智库成果;监督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等情况。

积极开展“智库+精准扶贫”活动,设立专项活动资金,统一组织科研机构和党政型智库相关研究人员深入贫困县、乡(镇)、村、户,有计划、大规模、分阶段地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挖掘、总结好做法、好经验,促进精准扶贫准中求准、精益求精,提高精准施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快捷有效的方式,最快时间将有效信息传递到第一书记和广大扶贫干部手中,帮助他们第一时间找准“病根”,及时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在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重在“人扶”而非“物扶”。基于精准扶贫的“人扶”内涵,则要求突破物质精准扶贫主导地位,实现由物质扶贫向人的扶贫转变,从“输血”到“造血”的有机转变,进而科学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推动精准扶贫更加有效、可持续,实现精准脱贫的历史任务。

(二)由粗泛型扶助到针对性扶植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准”在准确判断,扶助目标要清晰。开展学历型职业教育扶助,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对象的升学比率,使贫困家庭的潜在劳动力都能掌握扎实的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切实用好国家扶贫政策和教育资助政策,对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给予经济补助,并优先推荐其就业,有效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职业教育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而地方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为贫困对象(中职贫困学生)的就业脱贫提供了机会,也就是说,实施职业教育脱贫,离不开地方产业的蓬勃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职业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将成为无水之鱼,要实现根本性脱贫也将是一句空话。

当然,随着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职业教育脱贫与地方产业之间,也并非完全是前者仰赖后者,某种程度上,前者也有可能为后者指明结构升级的方向,比如说阿里巴巴所做的,为贫困学生、贫困县技术从业者提供免费的云计算、大数据培训,助力贫困地区插上互联网技术的翅膀。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脱贫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关系,唯此,才能帮助脱贫对象摆脱贫困。从更宏观层面讲,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亟须一场全方位、多方向的改革,立足市场,扎根市场,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三)用激发智力、培训技能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开展培训,服务社会,是职业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职业学校具有教育资源优势,可以也应当成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农民工职业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基地,成为一个区域内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这是在精准扶贫战略下的职业学校的重要使命。从现实看,发展职业学校的社会培训职能也是非常迫切的,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对接岗位的特点切合了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既为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又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各类专项技能培训活动,还要为当地民众开拓视野、提升自我提供教育与培训服务。

基于精准扶贫的“人扶”内涵和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职业学校的社会培训的定位是适龄社会劳动力的“技能扶贫”和“产业扶贫”。技能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技能、务工技能较低等情况,制定相应的精准教育帮扶对策,对贫困家庭适龄劳动力给予技能培训。产业扶贫是指立足帮扶地、帮扶户的具体情况,重视技术手段,使帮扶对象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通过技能和产业双管齐下做好社会培训,做到精准发力,从而实现当地农民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贵在时效。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要尽快加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力度,积极创造贫困家庭孩子到高职院升造的机会,提高学历层次、储蓄知识内涵、强化技能基础、提高职业素质、适应科技社会的人才需求、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充分显现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优势,最终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正真的拔掉贫困家庭的“穷根”。

《浅谈对职业学校精准扶贫及深度参与方式的思考[本文共416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